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新质生产力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研讨会



为推动专业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融合,城市安全学院于11月7日下午在匠心楼716召开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研讨会。教务处处长王佼、科研处处长牛小铁出席研讨会,并提出指导建议。城市安全学院院长沈杰主持会议。

研讨会汇聚水利工程技术、企业文化建设、科技创新、高校技术转移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会议研讨了《城市安全学院新质生产研究中心建设草案》。研讨会召开前期,学院组织教师大量调研、深入产业园走访,由张明珠牵头完成了筹备业务及建设方案起草等工作。

城市安全学院副院长王会、电气安全教研室主任张明珠、安全技术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孙珞、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带头人赵卫强、安全智能监测技术专业教师魏路、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岳贵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沈杰院长介绍了学校及及城市安全学院的建设情况,并提出要锚定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学院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为首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王佼处长介绍了北工院在育人及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与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工作。这些努力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产学研视点王建省教授作为本次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介绍了研讨会的起因、筹备过程及预期成果。他强调,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极大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他对各方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及对电气安全室张明珠主任等在筹备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文东红介绍了分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功能,包括推动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他提到,分会将积极发挥平台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原中国水科院水环境所水安全室主任、科普专家李贵宝教授结合水利工程领域,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解读。他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李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涵盖了新的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等,这些都将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专家、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副社长陈克然从媒体宣传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加强品牌建设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影响力的重要性。他提到,品牌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推动其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北京中科钛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钛领万资CEO安侠睿结合本机构的工作实践,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拓展性探讨。他分享了中科钛领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介绍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他表示,中科钛领将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城市安全领域的发展。

中关村石景山园高校创新产业育成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分中心主任王昕红结合中心的优势资源,进行了高科技项目介绍。她提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将积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期待与各方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创机器人创新中心项目主任王伟涛从论坛组织的角度,对即将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说明。他提到,国创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论坛,为新质生产力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期待与各方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秘书长、北京莲心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杨雨桐对国际交流、产学研基地建设、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并对本次座谈会的具体落地项目进行了梳理。

在交流环节,北工院科研处处长牛小铁等北工院和城市安全学院的领导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结合科技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新质生产力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需求,就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工作展开了讨论。

本次研讨会搭建了跨领域、跨行业新质生产力对话平台,促进多方智慧与资源的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

城市安全学院将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合作,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与新策略。在未来发展中,学院将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院教师与科研人员将筹划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构建更加安全、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